第二百三十一章 心境(3/5)

这个疑问萦绕在他心头很久了,只是之前袁初等剑修在,他也不好单独和吴可久私底下聊这件事,如今袁初等剑修离开了,众人巡视的巡视,睡觉的睡觉,陈云正好得空和吴可久疗伤两句,自然要把心中不解问出。

“不知陈先生可知道摩揭陀国否?”吴可久反问了一句道。

陈云道:“略知一二。”

吴可久微微颔首道:“世传老子八十一化,第四十二化为开摩揭,想来陈先生不陌生。”

陈云作为道门修行者,自然对这件事很清楚。

传闻老子入摩揭国,身作金色相,手和五明,以化其国王子,为说大乘法语。告诸国人,咸令信向。绝灭念想,破撇烦恼,剔剪无名业障,内外恬澈,则身心洒泰,志趣飘然。故广开浮屠之教,名为清静佛,令婆罗门等奉行。

这番话大概意思是说,老子化身摩揭国王子,创立了佛教,名字叫做无量清净佛,即无量寿佛、阿弥陀佛的别称,令婆罗门等奉行教义。

表面上看,这里只说是创立佛教,实则还包含了印度教在里面。

陈云不明白吴可久为何说这些,“吴教主是何意思?”

吴可久道:“我摩尼教源自古代波斯祆教,传播到东方来以后,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,其中有不少教义来自摩揭国,老子教化世人要仁义,我作为东方摩尼教摩尼师,即教主,自然要遵守老君教化,当把仁义牢记在心头,故而,哪怕天崩于前,我亦不能抛弃众人也。”

陈云一听,恍然大悟。

他总算明白吴可久为什么那么“讲义气”了,合着是因为理解错了老子的传道思想。

老子是传播仁义思想,其实和儒家的仁义思想有些不同,吴可久把儒家的仁义思想当成了道家的。

老子认为仁义孝慈原本是人类的自然本性,不需要提倡它就已经自然地存在于那里,像父母对子女的慈爱,子女对父母的孝心,都是发乎自然,根本无须画蛇添足,再去树立“慈“、“孝“等美名有意识地加以提倡,如果对此奖励倡导,就会在利益和声名的驱动下造成伪道德的出现,导致真道德的丧失,这是典型的好心促成了坏事,得不偿失。

简单点说,老子认为真正的仁义“不如守中”。

因此,老子认为的仁义,更像是儒家仁义最高境界的“从心所欲而不逾矩”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