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. 六十年代好种田(重写了)(3/4)
给她改造农具的机会她就不怕了。掠子上的长刀片一般需要定做,农场估计没现成的。但今天田蓝去谷子地的路上,看到农场的人拿着长镰刀去割枯树枝当柴火烧。长镰刀的刀片比较平,甚至带着点儿砍刀的意思,刚好可以充当掠子的刀片。
至于掠子要配的竹篾簸箕,她则打算用鸡笼改造。
别问她为什么如此信心十足,当然是因为她曾经这么干过啊。咳咳,在项目试验田实习的日子有多辛苦多无聊,只有蹲过的人才懂。
田蓝一顿脑内剧场猛如虎,真正操作时却只能傻眼。理想有多丰满,现实就有多骨感。仓库里既没有鸡笼也没有箩筐,任何竹篾编织的农具都没有,更别说竹竿了。
她瞪着眼睛干抽气,不是,宁甘地区应该产竹子啊,她还在网上买过本地产的笋干呢,炖老鸭吃挺香。像竹子这种生长迅速繁衍极快的植物,在农业上的应用应当很广泛的。
戴金霞看她呆愣愣的不动作,忍不住疑惑:“怎么了?”
等到田蓝说出自己的犯难之处时,知青们面面相觑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这事的确悬了。还是一个在扬州生活多年的知青试着提建议:“你们要不要试试柳条?以前我看过有人卖柳条编织的箩筐,我想这个也许可以做簸箕。”
大家一琢磨,没错,柳条也是重要的编织原料。不算了,死马当成活马医,总要试试才行。
立刻有男知青自告奋勇:“有柳树,我看到了,我去割柳条。”
好几位男知青也跟着站出来:“走,我们跟你一块去,我带了手电筒。”
他们拿上镰刀和手电筒要出去的时候,迎头撞见了黑脸的高连长。
嗯,这人本来就黑,黑灯瞎火的,瞧着就更黑了。他说话的时候,也叫人感觉黑气萦绕:“干什么?有没有组织纪律?大晚上的还到处乱跑。”
领头的知青冯祥生抬头挺胸直腰板,大声回答:“报告连长,我们没有竹篾,打算尝试用柳条代替看是否可行。”
高连长就没个笑模样:“明天早上六点钟,所有人准时出发去收割谷子。”
结果他态度越强硬,知青们的反弹情绪就越大。六点钟露水都潮着呢,割什么谷子。
冯祥生朗声作答:“报告连长,我们知道了。”
说着,他们就大步流星地往外走,摸黑去割柳条了。
大家如此全力以赴,田蓝当然不能打退堂鼓。在拿到柳条的第一时间,她就开始尝试编织掠子上的大簸箕。
不得不承认,比起柳条,竹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它硬度弹性皆有,编织出来的簸箕稳定性也强。相形之下,柳条就差远了。为了弥补不足,田蓝不得不用更多的柳条编织,以此让簸箕更紧密更不容易散开。
她手工活水平只能用凑合两个字来形容,即使有其他知青彻夜帮忙,到了天蒙蒙亮,高连长过来通知大家吃早饭时,大家也只勉强做出了三个奇形怪状的掠子。
就这,已经花光了男知青们割来的一大堆柳条。
男知青们还安慰几个眼睛熬的通红的女同志:“没事,我们今天收工后继续割柳条,我们都来帮忙。”
高连长扫了眼他们彻夜奋战的结果,直接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嗤笑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