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六章 汉朝的人是怎么样生活的(2/2)

公子又道:“你得选一批人,进行农业水利培训,作技术员用,今年一过,明年便可大面积推广我们带来的新作物了,以洞庭平原,便可养千万之人的时候快到了。”

车宁眉头一扬,笑道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这个事是得提上日程了,你放心,我马上安排。”

晚间休息,车宁推着公子说:“死鬼,你睡马静那边点。”

公子叹息道:“哎,不知道古人要找那么多堂客干嘛,睡觉也不让人安生。”这下马静不让安生了,押着公子说:“得了便宜还卖乖。”

公子笑着赔罪道:“二位娘子,温存点,小心肚子里的宝宝”。

车宁道:“跟你说个正事。”

公子说:“你说吧,我听着。”

车宁便将最近所得的情况一一讲来,《三国志》记载,江南一带,亩产米不过三斛。

而到实地考察,也是如此,并不是原来估计的那样高的产量。

长沙附近的农民却要缴纳一斛二斗的高额税米,还有钱、布等。

这同汉初以来“三十税一”、“十五税一”的租赋制度比较可知,无地的农民遭受着严酷剥削。

不仅如此,农民还要交“口算钱”。也就是正-府征-收的人-头税,每人征收算赋120钱;算赋年限是从15岁到59岁。

当国有战事、统治者大兴土木时,还要承担临时的“调”税。

据伊籍去调查来报,不包括繁重的徭役、兵役,仅农民缴纳的赋税就有20余种。

赋税和地租、兵役、劳役一起成为压在百姓身上的沉重大山。

少地和无地者不堪承受算赋和其他赋役,只好背井离乡,很多拖儿携妻遁入山林。

马静也附和着说道:“也就是说,按你的这搞法,我们马上就没地方安置了。”

原来她们是要告诉自己,这钱米有限,要省着花;更在说汉朝制-度下的农民生存之难,这一搞便会有大量流民要安置,这不是逼自己努力嘛?

公子又不傻,岂能不懂二女说啥呢?

实际情况是,这里只要努力就有饭吃有衣穿,这样子一对比,比那些进山林中的百姓要强得多,这样一来,外来户不知道有多少。

而现实是汉昌地少,又安排不了太多人口,这地方自己想着还做基地的,这可是个大问题了。

公子想到这些事情,就头痛着,也就没回二女的话。

按车宁的意见,先把洞庭湖平原靠汉昌、罗县的,能占就占了,先往那边安排兵力再说,将来好安置民众。

马静补充道:“”正-府与民众把合同签好,因为有的是用我们的牛的,有的是自己的。一户签不签无所谓,多了户头,计算上会出漏算的事。”

公子惊问:“这个时期就有合同了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