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、主角光环(1/2)

陆征也听出点意思,这个学生还真不是纸上谈兵,他了解朝廷的动向,还能将自己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。

只是,“舒文,你的这个计划可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。”陆征再出难题。

一般官员治水,就是哪里漏堵哪里,只要保证自己任内不会决堤,才不会管更长远的事。

于舒文也知道自己的建议有些想当然,如今的国力远非后世可比,没有完善的基建,没有先进的科技,这样的大工程是不可能短期内完成的。

更何况,如今的统治者是地主阶级,大水决堤不会给他们造成太大的损失,反而能将失地破产的农户收为佃户,壮大自家。他们当然可以安坐钓鱼台,笑看黎民生死。

于舒文不是不知道这些困难,他只是习惯用前世的观念思考问题——站在百姓的立场上,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!

“先生的话学生明白,官员三年一任,换个主官,便会换一种解决思路,大型的工程根本无法完成。但这也不是不能解决的——学生在策论中提到选官之制,科举选择的都是精通四书五经的人才,他们学识渊博,有一颗爱民之心,治理地方是一把好手。但术业有专攻,在专业的领域他们便是外行了。朝廷可在科举之外另设特科,选拔有专业技能的人才,数十年如一日的负责这些工作,如水利,农业,算术,测绘,医术……”

其实这样的事,每个朝代都做过,只是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。没有完整的上升渠道,便不会有人选择这条路。

当今的社会,学而优则仕是所有人的第一选择,儒家经义才是政治正确,唯一有点专业技能的墨家已经找不到传人了……

这话题说的深了,已经触及到朝政的核心。

于舒文的回答让陆征看到了他的能力,能透过表象找到问题所在,提出解决办法,还能作出切实可行的计划,陆征对他很是满意。

“你说的不错,很有实践的价值,我已将你的策论推荐给其他好友。”除了永安地的请安折子,陆征还给陆瑾垣抄了一份。

史教谕道:“我听闻,潞安府将舒文的答卷当作范文送到了京城,你没有看到吗?”

陆征恍然:“每年各地送上的试卷很多,朝廷只会抽取几份作为参考。恰逢乡试年,今年出了几个少年才子,院试答卷便无人问津了,想来那份试卷还堆在礼部吧。”

陆征不知,他的请安折子送到永安帝案头,还附带一份策论。永安帝细细看后,便将礼部官员斥责了一番。

按照规定,地方考试交上来的每份试卷都要有礼部的批文才能收档,遇到特别出色的文章还要拿出来重点标注,这些学子最有可能通过科举,是朝廷的储备人才。他们却玩忽职守,将这样一份言之有物,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忽略了。

“舒文,老夫问你,你可有师父?”陆征考察了于舒文的能力学识,性情人品,很是看重这个学子。

于舒文猛然抬头,看着陆先生,是自己想的那样吗?

“回先生的话,学生没有师父。”

找师父这件事,说来话长……

于舒文认识的人中,史教谕是最有学问的,但他似乎不欲收下自己,于舒文也不强求。老师是为自己指引道路的人,必须慎之又慎!

陆征问道:“我欲收你为徒,你可愿意?”

虽是疑问句,陆征却有自信,眼前的人不会拒绝。

他身为永安帝的先生,京城找上门求着自己收徒的人数不胜数,如今,自己主动收徒,被看中的人还不得乐疯啊。

史教谕也在旁介绍,“陆先生是……他教出了很多学业有成的学生,每一位都是国之栋梁!陆先生难得来到潞安,看中了你,这是你的机会,可千万不要错过。”

史教谕本想说出陆征的身份,却被陆征阻止了。

陆征虽然致仕,却保留着太子太傅的头衔,他不想用这个头衔标榜自己,也不想任何人因为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恭维自己。在他心里,自己只是一个归乡荣养的老头子。

于舒文犹豫了片刻,他与陆先生初次见面,短短几句交谈就能看得出,陆先生学识渊博,人品贵重。他能接受自己策论中超前的观点,思考它的可行性,可见不是迂腐守旧之人。

虽不知陆先生是什么身份,但他与史教谕平辈相交,必定不是普通人。

只是,他也有问题要问。

“先生,请恕学生无礼,学生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先生。”

陆征觉得新奇,还从没有人面对自己的善意犹犹豫豫,居然还要考验自己。

“好,你且问来,既是收徒,自然要你情我愿。”

于舒文组织了一番话语,道:“学生想问先生对于君与民,世家与寒门的看法!”

常夫子曾说过,正式拜师的老师是不能轻率的,老师是自己将来的指路人,若三观不合,早晚会分道扬镳。于舒文为避免将来可能有的分歧,在拜师之前便要问个明白。

陆征看着面前的年轻人,他只有十四岁,还是个孩子,但他却敢挺直脊梁,在自己的面前问个清楚明白。

读书人就要有这样的风骨,不畏惧强权,不迷信权威。

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,贫贱不能移!

好样的!陆征在心中暗赞。

于舒文的表现激起了陆征的兴趣,他到要看看这个孩子想要个怎样的老师。

“孟子曾言,‘民贵君轻!’老夫深以为然。有黎民才有社稷,有百姓才有君王!至于世家与寒门——世家终将会被寒门取代!”

陆征顿了一下,接着道:“不知老夫的回答,你可满意?”

简直不能更满意了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