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1、备考乡试(1/2)

陆家,陆征正在和于舒文聊将来的规划:“子澄,待你乡试过后,可有意愿入京到国子监读书?”

于舒文不解:“学生有老师教导,为何还要进国子监。”

此时的国子监不同于后世影视剧中那些为官宦权贵子弟开设的书院,而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入学,故而,吸纳了不少全国各地有才能的学子。

但即便如此,于舒文也不认为自己有必要进国子监。

陆征便是大周最有学问的人,什么夫子都比不上陆老师。

陆征笑道:“子澄,你这么想就不对了,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没有人能全知全能,多与其他先生交流你会收获更多。而且,待你考中举人后,便要在青州府学挂名,但青州府学的夫子多是举人,他们自己尚且没有通过会试,如何能教导你。”

“……我能教你的也就这些纸上谈兵的学问,更多的还是要在具体事情中磨练。国子监的夫子都是大周最有学问的读书人,学子都是大周各地挑选出来的有才之士。在那里,你能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之人,能及时了解朝廷的政策变动,甚至能参与朝政。国子监就读的学子大多都能通过会试,与你同朝为官,早一步打好关系,方能为将来做好准备。”

若是从这方面看,国子监确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。

于舒文沉思片刻,既然有机会让自己更进一步,自然要牢牢抓住!

可是于舒文也有顾虑,“老师的话,让学生很是心动,可是进京需要耗费的银钱不是个小数目,学生需要与家人商量才能决定。”

如今出远门可不比后世,先不说要用多长时间,单说花费的银钱便不是一个小数目。到京城后还要定居,安顿,每一样都要花钱……

陆征了解于家的情况,于家必定无法承担进京的费用,但这又是早晚之事,于舒文既然要走科举之路,就免不了背井离乡,做个宦游人。

陆征也了解自己的学生,于舒文从不因家世自卑自怯,说起自己没钱也是理直气壮的,陆征从未见过有人如他一般坦然自若。

故而,陆征便说出了自己的打算:“这只是我的提议,具体如何决定全在你。至于银钱方面,你不必担心,若要进京,必定是我们全家一起启程,到了京城你便住在陆府,慢慢安置就是。”

于舒文是陆家的女婿,相当于半个儿子,住在陆府也说得过去。

至于外人的眼光,于舒文才不会在意,更没有自尊心受损之类的想法。

有多大的能力,做多大的事,打肿脸充胖子的事,于舒文是不会做的。

况且,莫欺少年穷!困难是一时的,他相信用不了几年,自己定能让所有人刮目相看。

陆征这般平常的态度也让于舒文很是受用,老师是将自己当做亲近晚辈,才会直接说这样的话吧。

于舒文欣然一笑,道:“多谢老师体谅,您放心,若有难处我定会向您求助的。”

于舒文从不会因面子丢掉里子,陆征对此很是欣慰。

“其实,这个提议也有我的私心,你要知道,为师在潞安停留时间够久了,总要回到京城的。阿蔓从未离开过我们身边,若是你们成亲后也能在京城定居,与我而言,便是两全其美的选择了。等到将来,你在京城安顿下来,便可以接双亲入京,一家团圆。”

虽然已经定下婚期,但听老师提起亲事,于舒文还是觉得有点窘迫。

于舒文道:“老师,您的意思学生明白,潞安毕竟偏远,于家要想崛起,进京是早晚的事,早比晚好!”

于舒文内心深处已经偏向早日入京了。

陆征叮嘱道:“你也不要高兴的太早,国子监的考核很是严格,除了每个州的解元可以免试,剩下的人都要经过重重考试,我可不会帮你。若你通不过,也是进不去的。”

于舒文想着不就是考试吗,这是对寒门学子最公平的方式了。

只要站在同一起点上,我谁都不怕!

于舒文自信一笑:“那我定要立志拿个解元回来,才能不负老师的期望。”

陆征也笑道:“我等着你的解元。”

于舒文为人自律,天赋异禀,聪明好学,又肯下苦功,只要坚持下去,金榜题名不是问题,陆征从不担心他的学业。

只是,他毕竟才读了十年书,与他同场考试的可都是在科场上浸淫二三十年的人,于舒文想争解元并非易事!

有了目标,于舒文学习更加努力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