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6章 后世贤君的典范(1/5)

随着对中行说的审问,绣衣和廷尉四处出动,抓捕了一个又一个,看得出,对刘长心怀不满的人还是非常多的,令刘长略微欣慰的是,三公九卿这个级别的尚且没有发现有参与谋反或者参与贩卖军械的。

这些时日里抓了不少人,其中当然也不缺乏大人物,不。过,刘长周围这一圈的人,总算是干净的。虽然本身没有参与,可这失察之罪还是躲不过去的,比如,某位锅侯。

“仲父啊,寡人那般的信任您,您怎么可以纵容属下做出这样的事情呢?”

刘长痛心疾首的说着,言语里满是浓浓的失望。

面对大王无耻的甩锅行为,陈平都有些习以为常了,可他并不想就这么背上这锅。

他认真的说道“臣很早就上奏,言吕平不宜在少府

“这是阿母吩咐的,陈侯的意思是…是阿母识人不明,犯下了过错?”

刘长幽幽的问道。

陈平深吸了一口气,“大王,臣识人不明,辜负了大王的厚望。”

刘长顿时满意的点着头,这就对嘛,为臣子的不想着如何为君王分担黑锅,这怎么能行呢?

刘长又认真的说道:“念在仲父这些时日里勤勤恳恳,这次寡人便不追究了,罚些俸禄便是,以后,可要好好管束属下之官吏,绝对不能再出现这样的事情!如今的庙堂,分工颇为混乱,监察不足,制度不明,才有了这样的情况,您觉得该怎么办呢?”

陈平一愣,多少年了。

自家大王终于想起自己是一个谋臣了,终于跟自己问策了,当初高帝在的时候,陈平就常常留在他的身边,时刻应对他的问策,可自从某位暴君上台之后,他就彻底沦落成了负责背锅的,再也没有被问过策。

如今刘长这么一问,陈平却没能很快的回答出来,他沉思了起来。

“大王,如今之制,归与秦,大汉初立,百废待兴,只能参考秦国之政,定今之制,只是,大汉与秦国,颇有不同,适合秦国的,却未必适合我大汉…寻求革新是应该的,我一直都觉得,地方设立三公九卿,便是一個错误的决定,浪费了太多的人才。”

“嗯?”

“陈侯的意思,难道是要寡人效仿秦国,取缔诸侯,全

面郡县嘛?”

冷静如陈平,手都差点发抖,“臣并非是此意!”在大汉刚建国的时候,倒是有人觉得应当像秦国那样金面郡县,不要册封什么诸侯,而刘邦则是认为,大汉需要诸侯来坐镇四方,而且有功的将士们也需要册封,况且,按着先秦时期的传统,刘邦是有很多盟友的,若是不封诸侯,那

这些盟友怎么办呢?

而现在,却没有人再敢说这样的话,主要原因就是诸侯太多了。要是有人将陈平要废诸侯的消息传出去,各地那些诸侯能不跑来跟陈平拼命嘛?这些诸侯们可都是刘长的亲人啊,他们联合起来要搞掉一个大臣,哪怕是陈平,只怕也是不好受的,陈平才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。

他认真的说道:“地方有郡守,都丞来完成庙堂的诏令,这就已经足够了,诸侯国的官吏规模之所以庞大,完全是因为道路不便,各地的局势不同,因此需要他们来代替庙堂执行政令,可如今,大王决定要修建驰道,各地往来频繁,庙堂的政令不需要太久就能达到燕国的辽东,南越的苍

梧。

“因此,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减少地方诸侯国官员的规模,倒不至于废除国相,国太尉…不过,要减少他们的属吏,诸侯国才多少的土地,怎么能跟庙堂的配置一般呢?”

“这些节省下来的官员们,就可以用来设立新的官制了。

刘长所认为的谋臣有两种,一种是像萧何,王陵这样能治国的,一种是张良,陈平这样能出谋的,可如今看来,似乎这两种人还是有互通之处的,能治国的偶尔也能出谋,专门出谋的偶尔也能问策,不过,大汉的文武官员的分化都不是那么的明确,这样的现象也就很好理解了。

陈平的提议,就是减少不合理的官职,新设立一些官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