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五十九章 东西两开花(2/4)

“王转运使,关于去年官府相关的诉讼案,我们皇庭已经全部审理过,也派人仔细算过,折算起来,青州官府共需赔偿七万六千四百三十七贯。”

说到这里,钱顗稍稍一顿,“如果根据张庭长在河中府的判决,官府就还需赔偿相应的利息,但同样根据张庭长另一个判例,如果官府实在是无力偿还,可免除相应利息。”

王居卿呵呵两声,“我算是听明白了,你们这就是要逼着我们债务重组啊。”

钱顗道:“本庭长只是依法判决,如果官府对此不服的话,可进行上诉,皇庭也可以采取公开审理方式。”

其实大部分诉讼,都没有公开审理,但那是因为官府提供了太硬的证据,而且之前还都承认少发工钱,拖欠军饷,都认罪,肯定不需要审。

如今公开审理,不就是公开丢人。

王居卿一摆手道:“不必了。反正朝廷都已经下达旨意,我们只能债务重组。”

地方财政本就非常困难,哪有什么剩余,这边税又没有收上来,又不准继续盘剥百姓,基本上收入全部斩断,七万多贯,是足以压死青州当下的财政。

一旁的范纯仁听着就有些不舒服,道:“转运使此言差矣,难道朝廷不下达旨意,你们就可以徇私枉法吗?”

王居卿只是微微一笑,然后站起身来,“如无其他事,在下先告辞了。”

这其实就是走个过程,大家心里都清楚,摆明就是要青州进行债务重组,削减官员,节省开支。

在与王居卿交涉过后,皇庭正式对外宣判,前来诉讼的,其中有七成能够得到胜诉,其中还是有一些浑水摸鱼的,但是他们没有想到,公检法这么仔细,要是以前的官府,十桩案子,都得审个小半年,这里数千人之多,还能一桩桩给理清楚。

当然,这也多亏官府的“配合”。

马上,欧阳修就宣布青州官府由于债务太多,财政难以负担,只能进行债务重组。

同时,他还宣布自己将辞掉青州知府一职,并且还将上奏皇帝,请求朝廷收回对自己的四个儿子恩荫,让他们全部去学院应聘,以此来支持朝廷刚刚颁布的事业法。

这欧阳修跟王安石、司马光、钱顗、范纯仁他们都是一路人,就是非常非常清廉,不图富贵也就罢了,他们这些人还恪守清贫。

欧阳修带头这么干,只有少部分官员对他是充满敬佩,他自己辞官其实还不算什么,因为他进四年,几乎年年都在请辞,如今总算给他逮着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。

但他要求将自己儿子的恩荫官职全部收回,且以父命要求他们去学院应聘,这就很令人佩服。

但大多数官员都是恨得咬牙切齿,有你这么带头的吗?难怪你这老头在朝中混不下去。

不过,恨归恨,他们也渐渐知道大势已去,无力回天。

至此,一场全国都瞩目的债务重组,在青州轰轰烈烈地正式进行。

虽然是由欧阳修来宣布,但实际上操作的还是转运司,由王居卿全权负责。

其实王居卿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债务重组,但是王安石早就给他书信,很简单,就是先算每年收入多少,以人人都发足额俸禄的情况下,看看能够留下多少人。

王居卿是早就算清楚,要裁掉九成。

这个数目想想,其实是非常可怕的,缺口有九成那么多,这钱从哪里补?

这就是为何,那边要想办法盘剥百姓,这边还得少发军饷。

而裁官原则,也非常简单,留下重要官署的官员,其余全部裁掉,主要就是裁官,吏的话,基本上不动,并且将会从今年开始,正式给他们发放俸禄。

这也是王安石的新法之一。

表面上的理由当然是,事业法只适用于官,而不适用于吏,但实际上则是因为,管理州府的核心,还是那些吏,不是官员,绝大多数官员,在地方上上任,都是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。

吏这个盘子是不能妄动,只可以去慢慢取代,去整顿。

所以留下来的吏,一部分是会划入公检法和税务司的。

这时候,就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,就是去年还在拼死诋毁公检法的官员们开始为公检法高唱赞歌。

虽然事业法已经颁布,但还是很多官员,尤其是那些在职官员,还是不愿意将自己的俸禄交给这些事业官署。

天知道这些官署能不能赚钱。

剩下来,就只有公检法这个招聘大户,而且也属于传统官署,虽然税务司也招人,但大家都不愿意去,这税务司其实是一个吏署,不是一个官署,长官都是吏出身。

目前整个公检法内部都非常缺人。

毕竟司马光只会安排检察长、庭长这个级别的,底下基本上是空白。

这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,很多底层官员立刻转身,发表支持公检法的言论。

但是公检法是采取聘请制度,而且张斐在河中府也打下了基础,也就是要通过司法考试才能够进入。

要想进公检法,也是非常困难的。

与此同时,隔壁的齐州也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地债务索赔运动。

而这里与青州的情况是恰恰相反,是官府向百姓索赔。

司马光是安排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担任齐州庭长,由苏轼担任检察长。

这司马光虽然跟王安石是针尖对麦芒,但是对于王安国,他还是非常信任的,同时也认同王安国在律学上面的造诣。

王安国是一直在齐州,而苏轼则是在雪融之后,就马不停蹄地赶到齐州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