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、登堂入室(1/2)

陆征和史教谕对视一眼,无奈道:“舒文,还没反应过来。”

这样的于舒文才有点少年人的样子,不像刚刚那般老成持重了。

于舒文回过神,抱歉道:“学生失态了,老师是学生这辈子最佩服的人,是学生学习的榜样!”

看看自己刚刚都做了些什么糗事——居然向陆大学士提问!

于舒文恨不得穿越回去,让刚刚的自己闭嘴。

陆征与史教谕看出舒文的赤子之心,不由得发出善意的笑声。

随后,于舒文送陆征回家,顺便到老师家认认门,明日便能跟着老师学习了,于舒文觉得这一天一点也不真实!

马车上,新上任的陆老师想多了解一些自己的学生,以便为舒文制定更合适的学习计划。

“舒文,我听闻你出身农家,幼时过得很苦吧,你是如何启蒙的?”

于舒文正襟危坐,恭敬地答道:“老师,学生虽然出身农家,但并未受苦,家里祖父祖母,父亲母亲都支持学生读书,学生能有今日,是他们省吃俭用省出来的。五岁那年,学生在镇上一位秀才开办的私塾启蒙的,刚开始读《三》、《千》、《百》,后来描红习字,学习四书五经。考取童生后,到府学跟着先生们读书上课,直到如今。”

陆征道:“不必紧张,你我师徒闲话家常,太过拘束,反倒不自在。”

闻言,于舒文放松了下来。

实在不能怪于舒文不争气,任谁看到自己的偶像活生生的在自己面前都要紧张吧。

“你家中还有些什么人,将来要进京考试,家里可能负担得起?”会不会产生矛盾?

“先生不必担心,早些年,学生家中是挺困难,不过这几年全家人朝着一个方向努力,已经积攒了一些家底。学生家中有祖父祖母,父母,小妹,我们与大伯,三叔生活在一起,家里人虽多,但都支持学生考试。学生闲暇之时还在家中开办了一个启蒙班,村民都可以到学生家中听课习字。”

“启蒙班,是什么样子的?”陆征好奇道。

面对老师的问题,于舒文有些羞涩,“那只是学生闲暇之时消遣之作,入不得老师的眼。班里的学生多是同村的百姓,大字不识一个。刚开始学生教他们《三》、《千》、《百》,描红习字,可是他们学不进去。他们打心底里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,既不能让老天心情好,也不能帮着种庄稼,顶多就是看个热闹。后来,学生发现他们喜欢听故事,便把书中的故事用通俗的语言讲给他们听,果然,故事中的道理他们学的很快,还能讲给别人听。所以,那个启蒙班已经变成故事大会了。”

陆征发现于舒文就像是一块温润的宝玉,没有锋芒,没有棱角,看着不显眼,却时刻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芒,任谁都不能忽视。

陆征见过不少寒门学子,家境好的,就标榜自己是书香门第,家境不好的,便耻于提起家中人事,像于舒文这般坦然的还真没有。

于舒文谈起自己的家事,没有自卑,没有落寞,反而带着满满的骄傲与自豪。

真不知是什么样的家庭,才能养出这般豁达大气的孩子。

陆征问道:“你刚刚问我如何看待寒门与世家的关系,如今为师也想听听你的见解。”

于舒文思索片刻答道:“学生认为,世家是察举征辟制下的产物,如今选官之制改为更为公平的科举制,为世家与寒门提供了同样的上升之阶,世家的优势在逐渐减少,寒门庶族却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,此消彼长之下,世家早晚要退出历史舞台。”

“你认为是察举征辟制催生了世家豪强,具体说说。”又是不同于前人的观点,陆征很感兴趣。

“先生,在秦汉之前,哪有世家寒门之别。拥有尊贵血统的人有姓氏,黔首则有名无姓。直到汉朝实行察举征辟,官吏拥有举荐权,再加上光武帝借豪强起家,在政治上维护世家豪强的利益。才有地方豪强与高官显贵相互勾结,推荐自家子嗣,把控上升渠道,逐渐形成世家名门掌控朝政,地方豪强林立的局面。”

“察举制较世卿世禄更为开放,没有完全阻断人们的希望,但它说到底还是以人的主观判断为准则的制度,是人便免不了有偏好和私心。一旦朝廷势力减弱,世家把控朝政就成为定局。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加剧了寒门与世家的矛盾,促成了‘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’的局面。”

“如今的科举制更为公平,更为完善,一切以学识能力为准,家世血统的影响在逐渐弱化,一段时间之后,朝堂之上,寒门庶族定会占据主位。”

至于士大夫阶级崛起之后,成为新的世家,便是另一件事了。

于舒文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,有前世看到的结论,也有今生学习经义后自行思考的结果。这是老师第一个问题,自己必须要表现的更好一些!

听完舒文的解释,陆征觉得自己是捡到宝了——能够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,透彻的分析出每项制度的深层用意,看到常人看不到的角度,这是常年浸淫官场的人都做不到的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